15001799713
ARTICLES

技术文章

当前位置:首页技术文章410S 不锈钢硬化/热处理工艺

410S 不锈钢硬化/热处理工艺

更新时间:2022-08-10点击次数:1779

410S 不锈钢是 410 型的非硬化变体。添加少量铝可最大限度地减少高温下奥氏体的形成,从而限制合金的硬化能力。当材料从临界温度以上快速冷却时,结果是柔软的、有延展性的状态。当钢被焊接时,这种非硬化特性也延缓了硬化裂纹的形成。该合金在退火状态下是*铁素体的。

410S 不能通过热处理硬化。它在 1600 – 1650°F (871 – 899°C) 范围内退火,然后空冷,主要是为了缓解冷加工应变。410S不锈钢可以很容易地通过拉丝、旋压、弯曲和滚压成型。当合金暴露于高温或焊接时,这种非硬化特性有助于防止开裂。 它表现出与 410 相似的 足够 耐腐蚀性和良好的抗氧化性。

添加少量 钛可最大限度地减少高温下 奥氏体的形成 ,从而限制合金的硬化能力。这种非硬化特性会在钢 焊接时延缓硬化裂纹的形成。410S特别适用于退火箱、 淬火 架、 抗氧化 隔板等高温单元。410S 是铁磁性的。

由于 410S 从高温冷却而不硬化,因此特别适用于退火箱、 淬火 架、 抗氧化 隔板和其他 高温 装置。它还用于石油化工行业的塔填料和蒸馏塔盘。410S 通常被认为可以通过常见的熔接和电阻技术进行焊接。需要特别考虑避免脆性焊缝断裂。当需要焊接填充物时,最常定使用 AWS E/ER 309L 或 430 填充材料。410S 型对大气腐蚀、淡水、弱酸和弱碱以及一些其他化学品具有足够的抵抗力。

名义成分

C:0.080 最大值

锰:最大 1.0

磷:0.040 最大值

小号:0.030 最大值

矽:最大 1.00

铬:11.50 – 13.50

你:最大 0.60

钛:最大 0.20

铁:巴尔

70°F(20°C)时的    物理特性

密度

0.280 lb./in³ / (7.73 kg/m³)

弹性模量 (E)

29.0 x 10³ ksi / (200 x 10³MPa)

膨胀系数

9.6 x 10 -6微英寸/英寸-°F (32-212°F) / (17.3 μm/m-°C) (0-100°C)

电阻率

23.7 μ ohm.in / (60.0 μ ohm.cm)

热导率

15.6 Btu-in./ft.²hr.-°F (100°C)/ (26.9 W/mK) (100°C)

适用规格

ASTM A240

410S不锈钢 退火

*退火 - 815-900°C,缓慢炉冷至 600°C,然后空冷。

工艺退火 – 650-760°C 和空气冷却。

410S不锈钢硬化

加热至 925-1010°C,然后在油或空气中淬火。 重型截面需要油 淬。 回火,通常在 200-400°C 范围内,以获得下表中所示的各种硬度值和 机械性能。

一般应避免回火范围 400-580°C。

410S 不锈钢耐干燥大气、淡水、弱碱和酸、食品、蒸汽和热气。必须硬化以获得最大的耐热性和耐腐蚀性。光滑的表面光洁度性能*佳。比奥氏体等级和铬含量低于 17% 的铁素体合金(如 430 等级)的耐腐蚀性差。

410S不锈钢的标准热处理

410S经过退火或软化,使其不那么脆。这是通过将其加热到 1600 – 1650°F (871 – 899°C) 之间来完成的,然后在室温下缓慢地进行空气冷却以减轻冷加工应力。

有时,如果在对轻度冷加工材料进行退火后遇到过大的晶粒,则应将退火温度降低到 1200 – 1350°F (649 – 732°C) 的范围内。但是,由于脆化是材料延展性的部分或*丧失,与退火 410S 的预期结果相反,不应将其提高到 2000°F (1093°C) 或更高。

为了最大限度地抵抗化学环境的腐蚀,410S 表面应没有在退火或热加工过程中形成的所有热色或氧化物。必须通过对所有表面进行研磨或抛光来去除所有氧化物和表面脱碳痕迹。之后,将零件浸入 10% 至 20% 的硝酸溶液中,然后用水冲洗。这是为了确保去除任何残留的铁。

在此步骤之后,不锈钢 410S 零件通常被认为能够通过常见的熔合和电阻技术进行焊接,但要特别注意避免在制造过程中发生脆性焊缝断裂并尽量减少不连续性。

不锈钢 410 和 410S 之间的主要区别在于,410 是一种基本的通用马氏体不锈钢,可以硬化,而 410S 是 410 不锈钢的低碳改性,更容易焊接,但具有降低的机械性能。410S不锈钢可以很容易地通过拉丝、旋压、弯曲和滚压成型。

应用包括:

石油炼制

石化加工

热处理

闸阀

压板

热交换器

矿石加工和矿山机械

扫码加微信,了解最新动态

扫码加微信
021-37789590

Copyright © 2025 上海隆继金属集团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化工仪器网    sitemap.xml